首先介绍车载导航仪的多功能化和高速化。众所周知,车载导航仪的出发点是导航,然后才是通过DSRC(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s )、电视、移动网络等通信手段与车外相连接。现在,车载导航仪已不再是单纯的指路工具,而是发展成为了能够借助各类供应商进行多种内容交换的双向交流装置。为了向驾驶员提供安全、放心、便利、舒适的驾驶环境,车载导航仪正在向联结人与机械(这里指汽车)的HMI(Human Machine InteRFace)中心转变(图1)。
图6:EMC的分类树在设计阶段研究EMC时需要特别注意电场辐射噪声
EMC有国际标准,与发射相关的CISPR(Comite International Special des Perturbations Radioelectriques)、与抗扰度相关的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等都被制定成了标准。此外,各国和地区也通过法律对发射和抗扰度进行了规制。
而且,汽车厂商为了使汽车产品能够上市,还会沿袭CISPR和ISO的思考方法,自行制定一些部分更加严格的标准。各汽车厂商制定的发射标准与CISPR25(用于保护车载接收器的干扰波限值及测量法)相比,有时GPS频带和通信频带的发射限值规定会偏低,对于部件厂商而言要求非常严格。
辐射抗扰度的标准同样如此,某些汽车厂商甚至提出了在雷达频带下抗扰度为600V/m的苛刻要求。与ISO11452(车载仪器的抗扰度试验标准)在特定频率下的期望值为200V/m相比,需要耐受3倍的数值,所以汽车厂商要求的指标更为苛刻。
如上所述,进行设计需要从发射和抗扰度两个方面出发,在遵守EMC相关法令和汽车厂商所要求的指标的同时,使终端用户感到满意。对于设计技术人员而言,重要的是将EMC设计视为产品的基本功能之一。
但是,电子仪器的网络环境正在车内外不断拓展。车外有借助手机等的广域通信网、借助无线LAN的狭域无线系统。车内则遍布信息系统、车体系统、传动系统等多种有线LAN。所涉及的EMC模式按照图7整理为3级后更加容易理解。如图,1级是与发射塔·无线基站·雷达等车辆外部相关的EMC,2级是与车载导航仪和车载仪器间的干涉相关的EMC,3级是与车载导航仪的仪器内干涉相关的E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