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仪器的程序主要由键盘、显示程序、AT24C01A读写程序、信号产生程序等部分组成。以下对部分功能作一些分析。
一、键盘程序
本仪器需要调整的数值范围较大,因此,“增加”和“减少”键必须具有快速连加和快速连减的功能,否则调整速度太慢。这种键盘可以用多种方法来实现,关键在于设计一个正确的程序结构,图1是一种实现方法的流程图。
图1 流程图
程序工作时,不断地扫描键盘,第一次扫描到有键按下后如常规键盘一样,进行键值处理,处理完毕,不等待键盘释放,直接退出键盘程序。当又一次执行到键盘程序,如果检测到键还被按着,就不再直接去键值处理程序,而是将一个计数器加1,直接返回主程序,如此循环,直到计数到一个定值(如500,表示键盘程序已被执行了500次),如果键还被按着,说明用户有连加(或连减)要求,程序即将计数器减去一个数值(如30),然后进行键值处理。这样,以后键盘程序每执行30次,就执行一次键值处进程序,实现了第一次启动时间较长,以后快速连续动作的要求。如果检测到键已被释放,则清除所有标志,将计数器清零,准备下一次按键处理。
程序开始时定义了两个常量:Qdsj和Ljsj,如下所示
const uint Qdsj=500; /*与首次启动连加(减)功能的时间有关*/
const uint Ljsj=30; /*与连加(减)的速度有关*/
这两个常量与第一次启动及连加、减的速度有关,具体数值应根据实际情况试验后确定。下面是部分键处理程序,注意其中这两个变量的使用。
void Key()/*键处理*/
{ ……
if(!KeyValue)
{
…无键按下,清除一切标志退出
}
if(KeyMark) /*第一次检测到按键吗?*/
{ KeyCounter++; /*不是第一次(KeyMark已是1了)*/
if(Qdsj==KeyCounter) /*连续按着已有Qdsj次了*/
{ KeyCounter-=Ljsj; /*减去Ljsj次*/
KeyProcess(KeyValue,1); /*键值处理*/
}
else{ return ; } /* 如果按着还没有到Qdsj*/
}
else /*第一次检测到有键按下*/
{ mDelay(10); /*延时10毫秒*/
…再次检测
if(!KeyValue)
{… 清除一切标志并返回}
}
二、小数点的处理
要在LED数码管上显示小数点,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方式是在显示0.1"0.9时用小数显示,而在显示1"500时不显示小数点,这种方式编程略麻烦一些;另一种是使用定点的方式显示小数点,即不论是在0.1"0.9Hz段,还是1"500Hz段,均在倒数第二位点亮小数点,这种显示方式比较简单,本机采用了第二种方式。
通常,用高级语言编程时,可以用浮点型数据来表示小数,但本程序并没有这样来处理。因为单片机的资源有限,而浮点型数据的表达方式与其他数据的表达方式很不相同,无论是存储还是运算,都相当占用资源,因而在单片机中能不用浮点型数据就尽量不要使用。这里我们将所有的频率设定值扩大10倍,即所要求的频率值是0.1"500Hz,但在单片机内部用1"5000来表示。如果频率设定值小于10,每按一次键,频率设定值就加或减1,如果频率设定值大于等于10,每按一次按键就加或减10。例如,当前频率设定值为100,按一下“增加”键,该值就会变为110,相当于频率设定值由10变为11;如果当前设定值为9,按一下“减少”键,该值变为8,相当于频率值由0.9变到了0.8。在根据频率设定值计算定时常数时,只要将被除数扩大10倍即可,程序中是这样表示的:
ltemp=1000000;
ltemp*=10; //由于plsd被放大了10倍,故被除数也放大10倍
……
在显示频率设定值时,点亮倒数第二位的数码管上的小数点,显示程序中有这样的程序行:
if(Counter1==1) //如果当前正在显示倒数第二位时
{ if(!PlSl) //如果是要求显示频率
DispCode=DispCode&0xbf; /*点亮小数点*/
}
由于P0.6与小数点位相连,所以不论待显示的数是多少,该位被清零后,小数点就能被点亮。要将该位清零,只要将字形码与0xbf(10111111)相与即可。
三、AT24C01A的读写
AT24C01A芯片是具有I2C接口的EEPROM,由于89C51单片机没有I2C接口,因此,必须用I/O口模拟I2C时序。这里仅提供作者用C语言编写的接口程序,不对此作更多的介绍。
使用这一接口程序,只要定义好写常数、读常数及根据硬件连线定义好三个引脚SDA、SCL和WP,然后直接调用读、写函数即可。
#define AddWr 0xa0 /*器件地址选择及写标志*/
#define AddRd 0xa1 /*器件地址选择及读标志*/
sbit Sda= P3^7; /*串行数据*/
sbit Scl= P3^6; /*串行时钟*/
sbit WP= P3^5;
接口程序提供了多字节的读、写函数,其中读函数需要用到三个参数:用于存放读出数据的数组,待读EEPROM的起始地址,字节数;写函数也要用到三个参数:用于存放待写入数据的数组,待写入EEPROM的起始地址,字节数。下面是这两个函数的用法参考:
RdFromROM(Number,10,2); //从地址10H开始处读出2个字节,存入Numbre数组中。
WrToROM(Number,10,2); //将Number数组中的2个字节写入EEPROM,地址从10H开始
四、信号产生
信号发生由定时中断0完成,在定时时间到之后,重置定时常数,接着判断究竟是较高频率还是较低频率,分别予以处理,如果是较高频率,直接取反输出端口即可返回,如果是较低频率,则要进行计数,并判断计数值是否到设定值,如果到了,则取反输出端口,并清零计数器,然后再返回,这部分程序如下 :
void OutWave() interrupt 1 //定时0中断用于波形输出
{ static uint Count; //较低频率时计数用
TH0=CTH0; //重装时间常数
TL0=CTL0;
if(HighLow) //如果是较高频率
{ WaveOut=!WaveOut;
Mczsl++; }
else { Count++;
if(Count>=Plcs)
{ WaveOut=!WaveOut;
Count=0;
Mczsl++;
} } }
其中Mczsl是脉冲输出个数的计数值。从程序中还可以看出,每次输出只能得到波形的一半,要么高电平,要么低电平,一个完整的波形需要两次输出才能完成。
定时中断中所设定的定时常数,预设定计数值(Plcs)都由主程序根据频率设定值计算得到,根据前述原理,对于较低频率的信号和较高频率的信号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产生,对于较低频率的信号,定时常数是一个定值,通过改变预设定计数值来达到定时时间,而对于较高频率的信号,直接改变定时常数来改变定时时间。为此,在主程序中根据设定值的大小分别处理,如果设定值大于10Hz,那么是较高频率的算法,只要计算出设定频率值对应的时间,不难得到待设定值,程序中的处理方法是:
ltemp=1000000;
ltemp*=10; //由于plsd被放大了10倍,故被除数也放大10倍
ltemp/=Plsd; //获得周期(单位微秒)
ltemp/=2; //获得定时常数
根据t=1/f,计算定时时间,单位是s,而我们所要求的定时时间单位是μs,因此,首先让ltemp等于1000000,又由于Plsd变量在单片机内部被放大10倍,故再将该值扩大10倍,然后用ltemp为被除数,去除以Plsd,得到周期数。由于每次定时中断只能得到一半波形,因此定时数应该是周期数的一半,将周期数除以2,即得到了定时常数。显然,这里没有先计算时间到s,然后再换算为μs,其目的也是为了避免小数运算。
当所设定的频率值小于10Hz时,程序是这样处理的:
CTH0=(65536-1000)/256;
CTL0=(65536-1000)%256; //否则是在10HZ以下,定时器的定时常数是1ms
HighLow=0;
Plcs=5000/Plsd;
首先将定时常数确定为1000μs,然后将标志位HighLow置0,表示要进行较低频率的处理,最后计算出中断次数。中断次数这样来确定:用10000000/Plsd得到周期数,然后用这个值除以2000即得可,这时除以2000的原因同上述分析,即定时时间为1000μs,最终得到的的周期是2000μs。
[/td]
[/tr]
|
|